在红军长征的队伍中,虽然大多数是年轻人,但也有一个特别的群体,他们被称为“长征四老”。这个群体包括了徐特立、谢觉哉、林伯渠和董必武,其中谢觉哉是其中一位不可忽视的老前辈。他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,还曾做过毛主席的秘书,积累了丰富的经历与深厚的资历,因此人们亲切地称他为“谢老”。
长征胜利结束后,谢觉哉被任命为“中央内务部长”,他的领导风格与许多传统官员大相径庭,身上并没有一丝“衙门作风”。他为人平易近人,办事公正且富有亲和力,深得百姓与同事们的喜爱。在处理具体事务时,谢觉哉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,尤其是在涉及婚姻自由的问题上,他展现出了非常高的智慧与耐心。
有一位妇女已经离婚三次,且与第四任丈夫的关系也非常糟糕,两人时常因琐事争吵,甚至大打出手。此事最终上报给谢觉哉,经过仔细调查后,他了解了双方的困境,并决定采取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。他劝导男方放手,并且与女方沟通,告诫她以后应慎重选择配偶,并强调此次离婚是最后一次。经过谢觉哉的调解,男女双方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方案,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。
作为“中央内务部长”,谢觉哉不仅关注各类民生问题,还亲自制定了不少重要的制度。他规定,部门中的每一个职务人员,都要定期接待前来上访的群众,并且每周至少要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一次。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让他深得民心。一次,有百姓到谢觉哉家告状,但被警卫员拦住。谢觉哉听闻此事后,亲自教育警卫员:“群众的问题最为重要。你们先了解情况,再向我汇报,是否见面由我来决定,但绝不能擅自拦截百姓。”
展开剩余72%谢觉哉不仅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和下属,在生活中同样严谨。1957年,他年逾七旬时回到故乡湖南宁乡县,看到曾经郁郁葱葱的山头,因过度砍伐而变得光秃秃的。他不禁向当地干部发问:“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?你们怎么能容忍这样滥伐森林?”见到干部们低头不语,谢觉哉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,建议恢复曾经的“禁山会”,利用群众力量保护生态环境。就在此时,有人提到:“您儿媳也砍了树。”原来,谢觉哉家附近的山上曾种了很多树,几年间被砍得所剩无几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谢觉哉的儿媳和孙媳竟也曾出于气愤砍了几棵树。对于这一情况,谢觉哉毫不容忍,认为家人应和普通百姓一样,接受应有的处罚。最终,他决定除了没收和罚款,还要求让儿媳和孙媳在“社员代表大会”上作出检讨。而他自己也带头写检讨,严格要求自己,以身作则。这一事件在基层干部与群众中广为流传,成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案例,进一步提升了谢老在民众中的威望。
谢觉哉一向对家人也极其严格。三年困难时期,他的一个孩子因未能买到合适的皮鞋而抱怨国家生产皮鞋太少。谢觉哉当即对孩子进行了批评,并以自己为例说明节俭的重要性。他回忆道,1937年在兰州国统区工作时,政府给他配了一双皮鞋,那双鞋伴随他一直到了北京,直到70岁才购买了第二双。谢觉哉告诫孩子们,不要只关注眼前的皮鞋问题,而应关注如何帮助老百姓解决更实际的困难,比如农村的油荒,城市居民拥挤不堪的住房问题等。
谢觉哉的要求不仅限于家人,他还严格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。高世文是谢觉哉的下属,按资历和功劳,完全有资格晋升到“行政十四级”,甚至更高。然而,因名额有限,高世文最终被定为“行政十五级”。对此,高世文心情低落,谢觉哉主动找他谈话,劝解他:“国家刚刚恢复经济,我们要理解国家的困难。”经过一番思想工作后,高世文最终转变了态度,感激谢老的宽慰。
谢觉哉的生活非常简朴。在陕北那寒冷的冬天,警卫员曾见他在办公时因寒冷而打寒战,于是多烧了些木炭以取暖。然而,谢觉哉并不贪图温暖,看到屋内的木炭炭火旺盛时,他便将一部分木炭拿出,洒水浇灭,以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,避免过度砍伐树木,保持生态平衡。他的这一做法,体现了他极为细致入微的工作风格与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。
1961年,谢觉哉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后,尽管已年事已高,但他依旧坚持深入基层,亲自过问许多重大案件。1959年,他收到了一封来自甘肃的信,信中是一名医生请求为自己平冤。该医生因在少数民族地区执行“驱霉注射”工作而被判10年徒刑。谢觉哉看到信后,立即指示调查此案。他亲自查阅了案卷,走访了相关地区,找到了案件中的疑点,并最终成功为这位医生平反,纠正了这一冤错,确保了司法公正。
1971年6月15日,谢觉哉在北京去世,享年87岁。回顾谢觉哉的一生,他不仅在革命司法制度的建设上做出了卓越贡献,还凭借其公正无私的执法精神,成为了“革命司法制度的奠基人”和“秉公执法的好法官”。他的一生,始终以人民为中心,严格自律,鞠躬尽瘁,深得人们的敬重与爱戴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指数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